山東省新興產業培育與經濟結構優化
草稿
一、 山東新興產業發展現狀
(一)新興產業的界定
新興產業是同傳統產業相比較而言的,它不是在傳統產業的經濟形態下新出現的若干產業,而是指一批具有全新經濟形態的產業群,或者說是后傳統產業。從這個角度看,所謂新興產業就是以新能源為動力,以新材料為原料,使用智能技術或生物技術的產業。新興產業的主要特點:生態性、循環性、智能性、福利性。
新興產業范圍是: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動汽車、新材料、新醫藥、生物育種和信息產業七大產業,以及空間、海洋和地球深部資源利用三個產業領域。這個范圍是2009年我國政府提出的。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的新興產業范圍是: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信息網絡和高端制造業。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指關系到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具有全局性、長遠性、導向性和動態性等四大特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根據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特征,立足我國國情和科技、產業基礎,現階段重點培育和發展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
(二)山東省七大新興產業發展現狀
1.新能源產業
在我國,新能源發電事業近年來發展迅猛。以其中發展最快的風電為例,已經連續三年實現翻倍增長,截至2008年底,全國風電裝機總量達到1217萬千瓦,居世界第四位。而在2002年,我國的風電裝機總量還只有47萬千瓦。其他各類新能源發電雖然沒有風電的發展成規模,但自身的發展速度也相當驚人。比如我國太陽能光伏電站,僅西部地區就已經建了622座,靠這些新能源,已經解決了西部地區134.5萬戶居民的基本用電。
山東新能源的發展目前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即風電、核電、生物質能發電、太陽能光伏和光熱。核電的發展很快,海陽核電項目已開工,榮成核電項目也在進行前期準備工作。此外,山東光熱生產占全國份額的一半以上,光伏電站也已經有了,還將進一步發展。未來新能源產業將在山東經濟中占5%—10%的份額。
山東省太陽能等非電力家用器具產業每年以50%以上的速度快速發展,生產規模和技術水平在全國一直處于領先地位。山東省在集熱真空管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水平、太陽能建筑設計一體化技術方面,居世界領先地位。不只如此,太陽能熱水器年產能目前已突破1000萬平方米,形成了以皇明為龍頭的德州“太陽谷”和以力諾為龍頭的濟南“太陽城”兩大產業基地。去年,全省還有20個品牌企業中標太陽能產品下鄉,成為太陽能“家電下鄉”最多的省份,無論是產量還是產品普及率均居全國首位。另據省發改委統計,1—5月份,全省風能、生物質能發電裝機容量分別達到106.2萬千瓦和43.7萬千瓦,成為新能源產業發展速度最快的省市之一。
2.新材料產業
(1)新材料的主要分類
新材料是指那些新出現或已在發展中的、具有傳統材料所不具備的優異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新材料與傳統材料之間并沒有截然的分界,新材料在傳統材料基礎上發展而成,傳統材料經過組成、結構、設計和工藝上的改進從而提高材料性能或出現新的性能都可發展成為新材料。
新材料的主要種類及其各細分品種
材料品種
| 定義
| 細分品種
| 應用
|
電子信息材料
| 電子信息材料是指在微電子、光電子技術和新型元器件基礎產品領域中所用的材料,主要包括單晶硅為代表的半導體微電子材料;激光晶體為代表的光電子材料;介質陶瓷和熱敏陶瓷為代表的電子陶瓷材料;釹鐵硼(NdFeB)永磁材料為代表的磁性材料;光纖通信材料;磁存儲和光盤存儲為主的數據存儲材料;壓電晶體與薄膜材料;貯氫材料和鋰離子嵌入材料為代表的綠色電池材料等。
| OLED和柔性顯示
| 這些基礎材料及其產品支撐著通信、計算機、信息家電與網絡技術等現代信息產業的發展。
|
高亮LED和半導體照明
|
化合物半導體材料
|
光纖和光通訊組件
|
光電存儲材料
|
其它平面顯示
|
硅基鍺基半導體
|
電子材料和元器件
|
新能源材料
| 新能源是21世紀世界經濟發展中最具有決定性影響的五個技術領域之一,新能源包括太陽能、生物質能、核能、風能、地熱、海洋能等一次能源以及二次電源中的氫能等。新能源
材料則是指實現新能源的轉化和利用以及發展新能源技術中所要用到的關鍵材料。主要包括儲氫電極合金材料為代表的鎳氫電池材料、嵌鋰碳負極和LiCoO2正極為代表的鋰離子電池材料、燃料電池材料、Si半導體材料為代表的太陽能電池材料以及鈾、氘、氚為代表的反應堆核能材料等。
| 太陽能電池,鋰離子電池等
| 當前的研究熱點和技術前沿包括高能儲
氫材料、聚合物電池材料、中溫固體氧化
物燃料電池電解質材料、多晶薄膜太陽能
電池材料等。
|
納米材料
| 納米材料是指由尺寸小于100nm(0。1-100nm)的超細顆粒構成的具有小尺寸效應的零維、一維、二維、三維材料的總稱。納米材料的概念形成于80年代中期,由于納米材料會表現出特異的光、電、磁、熱、力學、機械等性能,納米技術迅速滲透到材料的各個領域,成為當前世界科學研究的熱點。毫無疑問,以納米材料為代表的納米科技必將對二十一世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 碳納米材料
| 當前的研究熱點和技術前沿包括:以碳納米管為代表的納米組裝材料;納米陶瓷和納米復合材料等高性能納米結構材料;納米涂層材料的設計與合成;單電子晶體管、納米激光器和納米開關等納米電子器
件的研制、C60超高密度信息存貯材料等
|
納米粉體
|
納米陶瓷和復合材料
|
納米表面改性技術
|
納米電子和納米光電
|
納米醫藥
|
其它納米功能材料
|
先進復合材料
| 復合材料是由兩種或多種性質不同的材料通過物理和化學復合,組成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相態結構的材料。該類材料不僅性能優于組成中的任意一個單獨的材料,而且還可具有組分單獨不具有的獨特性能。
| 結構復合材料
| 結構復合材料主要作為承力結構使用的材料,由能承受載荷的增強體組元(如玻璃、陶瓷、碳素、高聚物、金屬、天然纖維、織物、晶須、片材和顆粒等)與能聯結增強體成為整體材料同時又起傳力作用的基體組元(如樹脂、金屬、陶瓷、玻璃、碳和水泥等)構成。
|
功能復合材料
| 功能材料是指除力學性能以外還提供其它物理、化學、生物等性能的復合材料。包括壓電、導電、雷達隱身、永磁、光致變色、吸聲、阻燃、生物自吸收等種類繁多的復合材料,具有廣闊的發展前途。未來的功能復合材料比重將超過結構復合材料,成為復合材料發展的主流。
|
生態環境材料
| 生態環境材料是指那些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和優良的環境協調性的材料。良好的環境協調性是指資源、能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小,再生循環利用率高。
| 環境相容材料
| 這類材料從材料制造、使用、廢棄直到再生循環利用的整個壽命過程,都與生態環境相協調。
|
環境降解材料
|
環境工程材料
|
生物醫用材料
| 生物醫用材料是一類用于診斷、治療或替換人體組織、器官或增進其功能的新型高技術材料,是材料科學技術中的一個正在發展的新領域,不僅技術含量和經濟價值高,而且與患者生命和健康密切相關。近10多年以來,生物醫用材料及制品的市場一直保持20%左右的增長率。
| 醫用金屬材料
| 醫療:用于診斷、治療或替換人體組織、
器官或增進其功能
|
醫用高分子材料
|
生物陶瓷材料
|
生物醫學復合材料
|
智能材料
| 智能材料是模仿生命系統,能感知環境變化并能實時地改變自身的一種或多種性能參數,作出所期望的、能與變化后的環境相適應的復合材料或材料的復合。智能材料是一種集材料與結構、智然處理、執行系統、控制系統和傳感系統于一體的復雜的材料體系。
| 智能材料
| 智能材料的設計與合成幾乎橫跨所有的高技術學科領域。構成智然材料的基本材料組元有壓電材料、形狀記憶材料、光導纖維、電(磁)流變液、磁致伸縮材料和智然高分子材料等。
|
高性能結構材料
| 結構材料指以力學性能為主的工程材料。鋼鐵、有色金屬等傳統材料都屬于此類。高性能結構材料一般指具有更高的強度、硬度、塑性、韌性等力學性能,并適應特殊環境要求的結構材料。
| 新型金屬材料
| 它是國民經濟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材料,從日用品、建筑到汽車、飛機、衛星和火箭等
|
高性能結構陶瓷材料
|
高分子材料
|
新型功能材料
| 功能材料是指表現出力學性能以外的電、磁、光、生物、化
學等特殊性質的材料。
| 除前面介紹過的信息、能源、納米、生物醫用等材料外,新型功能材料主要還包括高溫超導材料、磁性材料、金剛石薄膜、功能高分
|
|
化工新材料
| 化工新材料是應用在化工、石油等領域的基礎原材料。
| 有機氟材料
| 納米化工材料和特種化工涂料是近年來
的研究熱點。
|
有機硅材料
|
高性能纖維
|
納米化工材料
|
無機功能材料
|
新型建筑材料
| 新型建筑材料主要包括新型墻體材料、化學建材、新型保溫隔熱材料、建筑裝飾裝修材料等。其中化學建材包括建筑塑料、建筑涂料、建筑防水、密封材料、隔熱保溫材料、隔聲材料、特種陶瓷、建筑膠粘劑等,是我國"十一五"期間要重點發展的新型建筑材料。
| 新型墻體材料、化學建材、
|
|
新型保溫隔熱材料、建筑裝
|
飾裝修材料等
|
先進陶瓷材料
| 先進陶瓷材料是指采用精制的高純、超細的無機化合物為原料及先進的制備工藝技術制造出的性能優異的產品。根據工程技術對產品使用性能的要求,制造的產品可以分別具有壓電、鐵電、導電、半導體。磁性等或具有高強、高韌,高硬、耐磨。耐腐蝕、耐高溫、高 熱導、絕熱或良好生物相容性等優異性能。
| 結構陶瓷
| 大部分功能陶瓷在電子工業中應用十分廣泛,通常也稱為電子陶瓷材料。如用于制造芯片的陶瓷絕緣材料、陶瓷基板材料、陶瓷封裝材料以及用于制造電子器件的電容器陶瓷、壓電陶瓷、鐵氧體磁性材料等。
|
陶瓷基復合材料
|
功能陶瓷
|
資料來源:銀聯信
(2)山東發展現狀
圍繞新材料技術革命,新材料產業應是山東積極培育的一個新經濟增長點。為加快推進新材料產業發展,山東在去年6月制定了《山東省關于加快新材料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2009-2011年)》,在今年3月又制定了《關于促進新材料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目前,山東的新材料產業發展已步入快車道。2008年,山東新材料產業產值達6700多億元,占材料產業的比重達30.8%。在高技術陶瓷、特種纖維、高分子材料等領域,培育出了煙臺萬華、煙臺氨綸、同大海島新材料、山東東岳、山東工陶、威海光威、泰山玻纖等一批龍頭企業和中材高新、萊蕪愛地、威海拓展纖維等一批新興新材料企業。
但從全省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對新材料產業發展的要求看,仍存在較大差距。第一,新材料產品技術水平不夠高,除少數產品外,大部分新材料產品處于中低檔次,很多關鍵技術、前瞻性技術尚未突破。第二,新材料產業鏈比較短,基礎材料生產能力相對較強,材料應用和后續加工少,制品加工能力較弱,導致產品附加值低,綜合配套能力不強。第三,新材料產業聚集度不高,布局比較分散,集群優勢難以發揮。第四,新材料產品的市場開拓不夠,特別是對一些產品比較新、技術含量比較高的新材料產品,市場開拓工作還相對落后。
3.節能環保產業
我國節能環保產業市場巨大?!吨腥A人民共和國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經初步測算,2009年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為31。0億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6。3%,單位萬元GDP能耗為1。08噸標準煤,比上年下降2。2%。雖然十一五期間我國萬元GDP能耗下降10%,但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仍是日本、美國的4-5倍,減排任務艱巨。09年11月25日,溫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而工業、建筑和交通節能減排將是實現單位GDP能耗下降、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最重要領域。其中,工業、建筑主要針對的是工業節能和建筑節能領域,而交通節能主要是新興節能交通工具的生產。分行業來看,節能環保行業的重點機會領域在于建筑節能、照明節能、工業節能和清潔煤技術領域以及節能服務行業:合同能源管理。
具體到山東來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截止目前,全省規模以上節能環保企業2100多家,從業人員近60萬人。2008年,全省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增加值930億元,同比增長16%,主營業務收入3600億元,增長18%,利稅620億元,增長18%。
第二,產業集群逐步形成。全省重點培育的循環經濟“123”工程取得積極進展,10個循環經濟型城市、20個循環經濟型園區和300個循環經濟型企業節能環保效益日益顯著,示范帶動作用明顯。初步形成了以泰安高新區為主的節能環保產業基地,以禹城高新技術開發區為主的生態型省級高新區,以魯北企業集團為主的生態工業園區,以青島新天地靜脈產業園為主的循環經濟園區,產業集群效應突顯,有力地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
第三,服務產業發展迅速。依托于節能環保技術的開發應用,節能環保服務機構發展迅速。到目前,全省認定的能源審計機構66家,清潔生產咨詢服務機構23家。山東融世華租賃有限公司、東營勝動集團等企業的合同能源管理取得了較好的節能效果和經濟效益。
第四,知名品牌不斷涌現。全省形成了一批技術水平高、發展潛力大的節能環保知名品牌,山東美陵化工設備生產的高效節能換熱器、濰坊恒安生產的散熱器、山東魯陽股份生產的絕熱和隔音材料等產品獲得中國名牌產品稱號,金鄉金人電氣生產的高壓無功自動補償裝置、日照海匯集團生產的袋式除塵器、煙臺藍德空調生產的水源熱泵機組、山東富爾達生產的地溫中央空調等產品獲得山東省名牌產品稱號。2008年國家公布的節能產品政府采購清單中,我省共有15類、4872種產品入選,品牌效應日漸突出。
雖然我省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迅速,但仍存在許多矛盾和問題。一是技術創新能力弱,多數企業科研隊伍力量薄弱,技術研發投入不足,產品技術含量不高,節能環保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發展緩慢,技術開發能力有待于進一步加強;二是產業結構不合理,我省節能環保企業數量多,但普遍存在規模小、水平低、管理差、競爭力弱等問題,缺少產業龍頭企業,示范帶動作用不強;三是制度體系不完善,產業尚處于發展初級階段,產業標準體系不健全,技術服務市場不規范,產品質量缺乏有效監督,存在著無序競爭現象;四是部分地區對節能環保產業重視程度不夠,資金投入不足,企業追求近期利益,忽視環境保護,節能減排技術推廣難度較大。
4.生物產業
(1)產業基礎
首先,區域內生物資源豐富。山東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水適中,光照時間長,平原、山地、丘陵、濕地分布各異,自然生態環境優越,適宜各類生物繁育生長,生物資源比較豐富。境內有各種植物3100多種;陸棲野生脊椎動物450種,占全國種數的21%;海岸線約占全國的1/6,海洋生物資源得天獨厚;黃河三角洲尚有大量未開發的土地,擁有豐富的生物資源。山東是我國重要的農產區,是水果、蔬菜、海產品及蠶繭、藥材的主要產區之一,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較高,多年來糧、棉、油、蔬菜、水果和肉類、水產等主要農產品產量居全國前列。山東工業較為發達,有利于推動工農業副產品及其有機廢棄物的系列開發,發展生物質經濟和循環經濟。
其次,研發實力較強。全省現有省級以上生物技術研發機構46家,從事生物技術研究開發的科技人員1.3萬人,兩院院士13人;有44個省級以上生物技術領域重點實驗室,其中涉及生物科學的國家實驗室(籌)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中心7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50個,食品發酵工程行業技術中心1個,國家級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1個,省級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示范園(基地、縣)10個。特別是在我省青島市集聚了大量海洋生物領域的頂級人才隊伍和科研機構,是國家海洋生物科技創新體系的中堅力量。
第三,產業基礎良好。進入新世紀,我省在農林生物、生物醫藥、生物制造、海洋生物等領域的一大批高技術成果實現了產業化,我省生物產業以超過20%的年均增長速度快速健康發展,規模迅速擴大。
(2)發展現狀
農業生物:轉基因抗蟲棉的產業化開發居國內領先地位,脫毒甘薯、馬鈴薯等的產業化開發已產生巨大經濟效益;利用生物技術選育的小麥、玉米等作物新品種已大面積推廣;利用胚胎移植技術進行優質肉牛、波爾山羊等的良種繁育,形成了國內最大的牛胚胎移植群體。
林業生物:利用轉基因生物技術培育林木、花卉新品種取得較大進展。針對黃河三角洲地區鹽堿、干旱、瘠薄的地理環境,利用生物技術對四倍體刺槐、苜蓿、狗牙根草抗旱、耐鹽堿基因轉導成功,已進入田間推廣。利用無花果、薄荷等植物開發生物制劑產品,技術達到國內領先,現已研制出高效、低毒、低殘留的防治病蟲害新型生物制劑。
生物醫藥:目前全省近20個生物技術藥物已投入生產,擁有魯南制藥、齊魯制藥、新華制藥、先聲麥得津、東阿阿膠、威高、新華醫療等一批全國知名的生物制藥高新技術企業,醫藥制造業產值全國第一。
海洋生物:以海帶、對蝦、貝類、海參、名優魚類養殖和海洋藥物為特色的我國歷次海洋藍色浪潮均發端于我省。我省在水產良種引進、海水生態養殖、海洋生態修復、海洋精細化工生產、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及加工利用和深水網箱設計制造等領域的產業化一直走在全國前列。海洋天然產物的篩選提取、海洋藥物的研究和產業化也取得顯著成績。
生物制造:輕工食品生物技術和產業化已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以玉米芯為原料制備功能糖已實現產業化,產量占全國一半以上。酶工程技術具有較高水平,纖維素酶已應用于工業化生產,無污染(生物酶)制漿新工藝已在造紙行業推廣。
生物能源:以秸稈、玉米芯廢渣、木薯等非糧食作物為原料制備燃料乙醇取得重要進展,國內首條萬噸級纖維廢渣制備燃料乙醇生產線正在建設。以棉籽油、豆油、油腳為原料生產生物柴油發展迅速,華驁植化公司8萬噸/年生物柴油、創世紀公司10萬噸/年生物柴油項目已列入國家高技術產業化重大專項,夏津三融集團20萬噸/年棉籽油轉化生物柴油項目正式立項。生物質能發電開始起步,單縣秸桿發電、禹城纖維廢渣發電等項目已投產。
生物環保:近年來,我省生物環保產業化取得重大進展。運用全封閉生物脫臭裝置治理污染走在全國前列。造紙方面,應用生物酶液預浸催化劑低溫無壓蒸解反應制漿法,使逆向回用水及中段過濾處理用水利用率達90%。
5.信息網絡產業
山東信息網絡產業發展現狀:
(1).信息產業規模不斷壯大。一是規模和效益平穩較快增長。2009年,全省信息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211億元,總量居全國第四位。軟件業主營業務收入484億元,增長25%。通信業務收入509億元。新信息產業規模達2100億元,占比29.1%。二是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軟件中間件、集成電路設計、高端容錯服務器、液晶電視LED(發光二極管)背光源和模組、碳化硅晶體材料及單晶生長爐、半導體發光器件及白光照明等關鍵技術和產品實現新突破。手機、通信基站、平板電視、筆記本電腦、光電子、光伏電池、電子器件、軟件外包服務等高端產業增幅都在20%以上,市場占有率進一步提高。全省擁有1個國家級信息產業基地、5個國家級信息產業園、29個省級信息產業園,2個國家級軟件園、11個省級軟件園。以青島為龍頭,以膠東半島和濟南都市圈為基地,沿膠濟鐵路沿線鋪開并向兩翼拓展的信息產業帶基本形成。三是技術創新和標準體系建設成效明顯。全行業擁有國家創新型企業3個、國家級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35個、國家和省級重點試驗室8個、軟件工程技術中心35個、集成電路設計中心8個,光電子和光伏工程中心14個、重點科技成果近4000項,申請專利2.2萬項,參與制訂或修訂國家標準62項。
(2).信息網絡發展能級穩步提升。近年來,我省通信業務總量、業務收入一直處于全國前列。截至2009年9月,全省固定電話總數為2381.9萬戶(含專網31萬戶),普及率為25.3%,居全國第三位;全省移動電話總數達到5025.9萬戶,同比增長11.2%,普及率達到53.4%,居全國第二位;以XDSL、LAN等為代表的互聯網寬帶接入業務保持高速增長,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達748.1萬戶,同比增長26%。
(3).信息技術應用步伐繼續加快。我省重點針對輕工、紡織、石化、機械、建材、冶金、煤炭、電力、醫藥等行業,圍繞產品研發設計、生產控制、產品營銷、企業管理、節能減排等環節,啟動實施了“四個一百”工程,大力加強工業軟件、應用電子、行業應用方案等先進適用技術的研發推廣,切實加快信息技術改造、電子商務、移動信息化、中小企業信息化等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應用,信息化對企業效益增長的平均貢獻率超過20%,初步形成了“點(企業)、線(行業)、面(區域)”的三級兩化融合推進模式。
6.新能源汽車行業
山東作為汽車生產大省,2004年就已經開始研發新能源汽車。目前,據不完全統計,共有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30多家,產品已遠銷到歐美地區。目前,山東電動汽車產業,一派以中通客車為代表,擁有國家公告,主要生產大型新能源客車,而另一派是以時風集團、山東寶雅為代表的約30家企業,主要生產四輪低速電動汽車,這些企業及產品還沒有納入國家公告,卻是我省新能源汽車產業的主要產品。主要市場是為公園、公安巡邏等提供場地用車,面向城鄉結合部出售低速4輪電動汽車,以及出口歐美等國家和地區。
我省具備汽車市場需求旺盛、汽車零部件基礎較好、有良好的道路交通和地理環境優勢等有利條件?!渡綎|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了新能源汽車發展目標。到2011年,山東新能源汽車生產能力達到5萬輛,新能源汽車在當年新車中所占比重達到5%;到2015年,新能源汽車生產能力達到30萬輛。培育5家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生產骨干企業,使山東成為國家新能源汽車生產和示范基地。
7.高端裝備制造業
目前山東裝備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有6803家,總資產達4157億元,從業人員145萬人,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連續多年高于全省GDP增長速度,也明顯高于全國裝備制造業年均增速。2008年實現增加值4356.8億元,增長18.9%,裝備制造業經濟總量約占全國的13%,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5.0%提升到26.1%,實現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達到51.8%,對GDP增長的貢獻率超過60%;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600億元、利稅816億元,實現利潤916.8億元,增長28.4%。完成出口交貨值(含汽車)960億元。主營業務收入、工業增加值、實現利潤均僅次于江蘇省,居全國第二位。農機行業躍居全國第一位,農用運輸車產量占全國總產量80%以上,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機動植保機械、工程機械、石油機械等產能及市場占有率均居全國首位,金切機床居全國第二位。全行業建成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2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34家,行業技術研發中心5家;中國名牌產品37個,中國馳名商標9個。2009年1-4月,山東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9805.8億元,增長8.1%。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9.5%,而一季度時該項數據僅增長6.5%。
二、 山東省發展新興產業的優勢與制約因素
(一) 支撐新興產業的基礎條件
1.山東省科研實力條件:與其他省市的比較分析
從表一的科技資源和高新技術和科研成果各個指標的五省市比較中可以看出,科技資源方面山東在五省中處于相對落后的地位,作為科技研發的動力的科研人員相對于其他省市來說相對稀缺,而在科研資金的投入方面也落后于其他省市;高新技術方面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中高技術產業份額和高技術產品出口額這兩個指標可以看出,山東在現有的高新技術實力上遠落后于其他幾個省市;科研成果上,山東的各項指標也落后于其他省市。
表一:山東與其他省市的科研實力對比
指標名稱
| 單位
| 上海
| 江蘇
| 浙江
| 山東
| 廣東
|
科技資源
|
|
|
|
|
|
|
科技活動人員
| 萬人
| 22.42
(2008)
| 51.17
(2008)
| 41.31
(2008)
| 36.35
(2008)
| 52.75
(2008)
|
科學家工程師
| 萬人
| 16.79
(2008)
| 32.35
(2008)
| 25.63
(2008)
| 25.78
(2008)
| 38.54
(2008)
|
萬人口科技活動人員
| 人
| 118.7
(2008)
| 66.6
(2008)
| 80.7
(2008)
| 38.6
(2008)
| 55.3
(2008)
|
R&D人員
| 萬人年
| 9.51
(2008)
| 19.53
(2008)
| 15.96
(2008)
| 16.04
(2008)
| 23.87
(2008)
|
R&D科工
| 萬人年
| 7.95
(2008)
| 14.49
(2008)
| 10.58
(2008)
| 13.26
(2008)
| 20.87
(2008)
|
科技經費支出額
| 億元
| 580.29
(2008)
| 1124.95
(2008)
| 614.29
(2008)
| 739.81
(2008)
| 838.67
(2008)
|
科技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
| %
| 4.24
(2008)
| 3.71
(2008)
| 2.86
(2008)
| 2.38
(2008)
| 2.35
(2008)
|
R&D經費
| 億元
| 355.39
(2008)
| 580.91
(2008)
| 344.57
(2008)
| 433.72
(2008)
| 502.56
(2008)
|
R&D經費占GDP的比重
| %
| 2.59
(2008)
| 1.92
(2008)
| 1.6
(2008)
| 1.4
(2008)
| 1.41
(2008)
|
地方財政科技撥款
| 億元
| 215.31
(2009)
| 117.02
(2009)
| 99.3
(2009)
| 62.88
(2009)
| 168.5
(2009)
|
占地方財政支出的比重
| %
| 7.2
(2009)
| 2.91
(2009)
| 3.74
(2009)
| 1.92
(2009)
| 3.89
(2009)
|
高新技術
|
|
|
|
|
|
|
高技術產業規模以上企業產值
| 億元
| 5631.04
(2007)
| 9661.04
(2007)
| 2847.81
(2007)
| 3134.67
(2007)
| 14701.95
(2007)
|
高技術產業規模以上企業產值占全國比例
| %
| 11.16
(2007)
| 19.15
(2007)
| 5.64
(2007)
| 6.21
(2007)
| 29.14
(2007)
|
高技術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增加值
| 億元
| 933.07
(2007)
| 2093.37
(2007)
| 596.91
(2007)
| 954.63
(2007)
| 2867.3
(2007)
|
高技術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增加值占全國比例
| %
| 8.03
(2007)
| 18.01
(2007)
| 5.14
(2007)
| 8.21
(2007)
| 24.67
(2007)
|
高技術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增加值率
| %
| 16.57
(2007)
| 21.67
(2007)
| 20.96
(2007)
| 30.45
(2007)
| 19.5
(2007)
|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中高技術產業份額
| %
| 16.98
(2007)
| 16.19
(2007)
| 7.88
(2007)
| 6.46
(2007)
| 20.33
(2007)
|
高技術產品進出口額
| 億美元
| 1146.42
(2007)
| 1457.99
(2007)
| 169.77
(2007)
| 158.12
(2007)
| 2381
(2007)
|
占全國份額
| %
| 18.06
(2007)
| 22.97
(2007)
| 2.67
(2007)
| 2.49
(2007)
| 37.51
(2007)
|
高技術產品進口額
| 億美元
| 568.47
(2007)
| 582.93
(2007)
| 62.01
(2007)
| 74.59
(2007)
| 1069.07
(2007)
|
占全國份額
| %
| 19.81
(2007)
| 20.31
(2007)
| 2.16
(2007)
| 2.6
(2007)
| 37.25
(2007)
|
高技術產品出口額
| 億美元
| 577.95
(2007)
| 875.06
(2007)
| 107.76
(2007)
| 83.53
(2007)
| 1311.93
(2007)
|
占全國份額
| %
| 16.62
(2007)
| 25.16
(2007)
| 3.1
(2007)
| 2.4
(2007)
| 37.72
(2007)
|
科技成果
|
|
|
|
|
|
|
專利申請受理量
| 項
| 52835
(2008)
| 128002
(2008)
| 89931
(2008)
| 60247
(2008)
| 103883
(2008)
|
發明專利受理量
| 項
| 17831
(2008)
| 22601
(2008)
| 12063
(2008)
| 13714
(2008)
| 28099
(2008)
|
專利申請授權量
| 項
| 24468
(2008)
| 44438
(2008)
| 52953
(2008)
| 26688
(2008)
| 62031
(2008)
|
發明專利申請授權量
| 項
| 4258
(2008)
| 3508
(2008)
| 3269
(2008)
| 1845
(2008)
| 7604
(2008)
|
國內中文期刊科技論文數
| 篇
| 29141
(2007)
| 38987
(2007)
| 24526
(2007)
| 25037
(2007)
| 31049
(2007)
|
技術市場成交合同數
| 項
| 28593
(2008)
| 14089
(2008)
| 17391
(2008)
| 6908
(2008)
| 15945
(2008)
|
技術市場成交合同金額
| 億元
| 386.17
(2008)
| 94.02
(2008)
| 58.92
(2008)
| 66.01
(2008)
| 201.63
(2008)
|
數據來源:全國科技統計數據庫
2. 山東省產業結構基礎:與其他省市的比較
從“十一五”產業發展的規劃中,我們可以粗略看出現有的各省市的產業構成。其中山東在制造業和化工產業方面重點發展,投資2萬億到制造業,打造電子信息、汽車、船舶、石化、家電、食品、服裝七大產業鏈,形成鋼鐵、裝備制造、醫藥、鹽化工、煤化工和新型建材等六大產業集聚區,在產業群方面山東也是在裝備制造業方面占有優勢。
表二 各省市“十一五”產業發展規劃比較
地區
| 化工
| 農產品、食品加工
| 服務業、旅游業
| 汽車、鋼鐵、冶金
| 裝備制造業
| 高新技術產業
| 紡織、建材
|
廣東
| 石化
| -
| 現代服務業、物流業
| 汽車、鋼鐵基地
| 裝備制造
| 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醫藥、新能源
| -
|
江蘇
| 石化
| -
| 生產性服務業、物流業
| 汽車制造
| 汽車、造船等裝備制造
| 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
| -
|
山東
| 石化、煤化工、鹽化工
| 食品加工
| -
| 汽車、鋼鐵
| 汽車、船舶等裝備制造
| 電子信息
| 服裝、新型建材
|
上海
| 石化
| -
| 現代服務業、物流業
| 汽車、鋼鐵
| 高端裝備制造業
| 光電子產業、太陽能利用、新材料等
| -
|
浙江
| -
| -
| 現代服務業、物流業
| -
| 交通運輸設備、環保設備等裝備制造
| 電子通信設備、生物醫藥等
| -
|
表三 我國部分地區“十一五”期間產業發展主要規劃
山東
| 投資2萬億到制造業,打造電子信息、汽車、船舶、石化、家電、食品、服裝七大產業鏈,形成鋼鐵、裝備制造、醫藥、鹽化工、煤化工和新型建材等六大產業集聚區
|
上海
| 保持電子信息、石化、汽車和鋼鐵四大支柱產業的競爭優勢,大力發展裝備制造業的高端和前沿,積極培育光電子產業、太陽能利用、新材料等新興產業,振興發展船舶、航天、航空等戰略性產業,穩定發展都市型產業
|
浙江
| 加快發展高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臨港工業和新興產業
|
江蘇
| 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醫藥、新材料產業,做大做強裝備制造(含汽車、造船)、石油化工、冶金、能源產業;重點發展生產服務業
|
廣東
| 做大做強電子信息、石油化工等支柱產業。加快發展汽車、裝備制造等主導產業。積極培育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產業。改造提升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建材等傳統產業。加快中醫藥產業發展,著力打造中醫藥強省,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和現代流通業
|
|
|
表四第三屆中國百佳產業集群名單
山東(11)
| 中國日照水產品產業集群、中國文登家紡產業集群、中國海陽毛衫產業集群、中國臨清軸承產業集群、中國膠南紡織機械產業集群、中國富陽白板紙產業集群、中國蓬萊葡萄酒產業集群、中國章丘交通裝備產業集群、中國德州太陽能熱水器產業集群、中國臨沂植保機械產業集群、中國聊城鋼管產業集群
|
上海 (2)
| 中國金山化工產業集群、中國昆山電路板產業集群
|
浙江(24)
| 中國義烏小商品產業集群、中國嵊州領帶產業集群、中國紹興輕紡產業集群、中國紹興印染產業集群、中國海寧皮革產業集群、中國海寧經編產業集群、中國崇福皮草產業集群、中國蕭山化纖產業集群、中國甌海鎖具產業集群、中國諸暨襪業產業集群、中國永康五金產業集群、中國永康電動工具產業集群、中國余姚模具產業集群、中國平湖光機電產業集群、中國龍灣閥門產業集群、中國樂清中低壓電器產業集群、中國慈溪小家電產業集群、中國諸暨珍珠產業集群、中國寧海文具產業集群、中國溫嶺塑鞋產業集群、中國安吉竹制品產業集群、中國路橋固廢利用產業集群、中國鹿城打火機產業集群、中國平陽塑編包裝產業集群
|
江蘇(15)
| 中國盛澤絲綢紡織產業集群、中國常熟服裝產業集群、中國昆山IT產業集群、中國丹陽眼鏡產業集群、中國江都皮鞋產業集群、中國邳州木材加工產業集群、中國無錫新區微電子產業集群、中國無錫新區光伏太陽能產業集群、中國錫山電動車產業集群、中國宜興電線電纜產業集群、中國宜興環保設備產業集群、中國宜興紫砂茶具產業集群、中國靖江船舶制造產業集群、中國東海硅材料產業集群、中國姜堰能源裝備產業集群
|
廣東(13)
| 中國花都汽車產業集群、中國深圳通信產品產業集群、中國東莞電子產品產業集群、中國中山機電產業集群、中國中山包裝產業集群、中國古鎮燈飾產業集群、中國沙溪休閑服裝產業集群、中國汕頭內衣產業集群、中國新塘牛仔服產業集群、中國澄海玩具產業集群、中國新興廚具產業集群、中國云城石材產業集群、中國惠東女鞋產業集群
|
需要進一步搜集的數據:山東與其他省市的支柱產業及其市場份額。
(二) 新興產業的競爭力比較
1.山東與部分省市規劃確定的戰略新興產業比較
2010年10月10號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從一、抓住機遇,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二、堅持創新發展,將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培育成為先導產業和支柱產業,三、立足國情,努力實現重點領域快速健康發展,四、強化科技創新,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五、積極培育市場,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六、深化國際合作,提高國際化發展水平,七、加大財稅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引導和鼓勵社會投入,八、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加強組織領導,這八個方面對全國各地區提出了要求。各地也相繼出臺各種政策,力圖搶先登上新興產業發展的首班車。
《廣東省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總體規劃》中提到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重點規劃電子信息、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領域的產業布局,突出發展新電子、新能源汽車、新光源“三新”產業,形成3-5個產值超千億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從廣東省發改委獲悉,“十二五”期間,廣東省財政將每年拿出20個億、5年投入100個億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以百億財政資金拉動千億社會資金投入、打造萬億新興產業規模。
從浙江省發改委獨家獲得的《浙江“十二五”規劃(草案)》披露,浙江將抓住機遇發展新興產業和臨港重化工業,重點扶持生物、新能源、裝備制造、節能環保、海洋、新能源汽車、物聯網、新材料及核電等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浙江省發改委主任厲志海向記者表示,預計到2015年該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銷售收入超過兩萬億元,占到全省工業比重的30%以上。未來5年,這些戰略性新興產業將成為浙江省新的支柱產業。而作為今年的“一號工程”, 浙江省政府擬定了科技投入年均增長超過15%,主要用于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創新的目標要求。
上海市發改委向市人大常委會匯報本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初稿)中提到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生物產業、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將是未來申城重點發展5大主導產業。到2015年,上海要成為我國綜合實力領先、在若干領域躋身世界前列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規模實現翻番,占國民經濟比重明顯提高。同時,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制造業占工業總產值比重也將提高。此外,爭取新建3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新建10個國家工程實驗室、新建10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新建20個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構建100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技術創新能力保持國內領先,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新能源領域的技術創新能力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江蘇省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到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深入實施新興產業倍增計劃,加強政策支持和規劃引導,促進新興產業跨越發展。重點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節能環保、軟件和服務外包、物聯網和新一代信息技術六大新興產業,同時大力發展高端裝備制造、光電、智能電網等新興產業。新興產業銷售收入到2012年實現倍增,到2015年超過5萬億元,成為江蘇經濟新的重要增長點。實施新興產業自主創新工程和重大產業化項目,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轉化一批科技創新成果,推進一批示范項目,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引領產業發展的創新型龍頭企業,以技術優勢搶占產業制高點。堅持以應用促發展,組織實施一批綠色發展、惠民服務等新興產業產品應用示范工程。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做強做大,向價值鏈高端攀升,向研發設計和銷售服務兩端延伸,提高產品附加值。
山東省正式出臺新能源和節能環保、新信息、新技術、新材料、新醫藥等五大新產業和生物產業發展指導意見。航空航天、核電裝備、海洋工程裝備、機器人、軌道交通等高端裝備制造業也分門別類出臺了具體的指導意見,新能源產業發展指導意見中包括了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內容。對于新興產業,我省從配套政策、資金扶持、財稅優惠、人才培養等多個方面扶持推動,并詳細列出了要扶持發展的一大批企業名單。
本部分以表格形式列出各省市確定的新興產業
2.新興產業定位與經濟產業基礎契合度比較
從產業結構、支柱產業、產業集群方面,運用產值、從業人數、市場分額等指表加以比較分析。
3.各省出臺的支持新興產業的政策工具比較
三、山東省發展新興產業的政策建議
(一)合理選擇產業發展領域
選擇原則:與國家戰略銜接;推進山東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依托既有產業基礎優勢。
(二)有效突破產業發展瓶頸
(三)注重政策支持與市場機制的有效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