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所在的齊魯大地處黃河下游,東境濱海,西境為華北平原的一部分,中部多丘陵地,河道縱橫,湖澤棋布,自然環境優美,物產富饒。齊魯文化,是指先秦至兩漢時期曾經存在過的齊、魯兩地的地域文化。齊地開放闊達,魯地保守拘謹;齊地崇尚武功,魯地注重禮義。
兩文化的互補成為一種區域文化的兩個方面,在交融中相得益彰,使齊魯文化既有靈氣活力,又有雄厚沉穩,造就了富有生命力的齊魯文化。兩漢以后,齊、魯文化融合在一起,并與中原文化、三晉文化、荊楚文化進一步融會,從而形成了以魯文化占據優勢的統一的山東文化,形成以齊魯文化為核心的大中華文化。就其思想內容而言,儒學是齊魯文化的核心和主要代表。
經過幾千年的沉淀,儒學已不再僅僅是一種學說,而成為了一種集體無意識。一個人可能沒有專門學習過儒家文化,但這一文化卻已深深地融化在其性格里,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人文傳統。齊魯大地是封建社會中華民族大一統思想的故鄉,儒學給這塊土地帶來過無上的榮耀和至圣的輝煌。然而,正所謂“有一利必有一弊”,這塊土地也承受了太多的文化傳統的沉重負荷。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的思想、道德、倫理觀念、價值導向,已經深深滲透到人民群眾的文化心理中,印到他們的靈魂上??傮w而論,山東的人文傳統體現出以下特點:
1、重農抑商官本位。
儒家文化本質上就是農耕文化,這種重農抑商的理論既符合自然經濟條件下小農求穩怕變的心理,也符合專制君主定邦安國的要求。儒家是農業文明產物,又是農業文明的守護神,它的許多觀念成為山東人不移的信條?!熬佑饔诹x,小人喻于利”,“無商不奸,無商不詐”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公理。與重農抑商密不可分的必然是官本位思想??追蜃尤眨骸皩W而優則仕”,山東人夢寐以求的是當宮。山東人重教育,即使在窮鄉僻壤,重文重教的思想觀念也根深蒂固。但是,山東歷代多出政治、文史之才,而少有科學技術之才,這種人才結構反映出山東民風和文風的特點。
2,循規蹈矩不求變。
齊魯文化本質上是一種“治者”文化。它要求人們恪守宗法,不要求標新立異和冒險更變。數不清的不仁、不義、非禮、無君的警告和教育,使一代一代的山東人的思想和行動受到了層層限制,失去了個性的地位和獨立思考的權力。于是,人們越來越局限于祖宗成法、小民規矩。在山東歷史上,出現過無數的儒生和經學家,他們皓首窮經,傳道授業,多有建樹,卻少有新思想、新理論的發明,不能成為獨立的大思想家。山東人千里迢迢不辭勞苦闖關東,耕種出一個又一個與故鄉相同的村莊來,卻不可能泛舟海外開拓出一個與故鄉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截然不同的文明來。
3、仁義至上不言利。
儒家學說主要是一種道德學說,而且是一種政治化的道德學說。其核心“仁義”,本質上就是恪守“三綱五?!敝?。思想上,尊重傳統,講求正統,服從權威;人際關系上,與人為善,任勞任怨,顧全大局;行為方式上,行俠仗義,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為朋友兩肋插刀。這是山東人的“仁義”,一種視為正義的理想,無數關于行俠仗義的英雄好漢的傳說成為山東人所稱道學習的楷模。相反,“利”在山東人文傳統中則歷來是“仁”的對立面,傳統觀念的滲透使山東人普遍認為經商致富是“背德”的可恥之事。
4、質樸文少求實在。
由于受儒家“重本抑末”小農自然經濟觀念的影響,齊魯人民多以“務農桑、事稼穡”為根本、為正業,而恥于經商,以“民業農?!?、“士知禮義”、“女敦節烈”為最高規范,以“無告訐之風”、“寧儉無奢”、“寧樸無華”為最純樸的民風和最美好的品德。這種純樸的性情是山東人自古以來普遍具有的。山東人有思想但并不機智,有經商之能卻不精于此道,有文化卻不善于辭令。齊魯大地具有堅韌務實的傳統,山東人具有質直、純樸、寬厚、善良的性格。
5、吃苦耐勞少機敏。
艱苦卓絕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培養了山東人強壯的身體和堅強的神經,山東人可謂是“吃苦一族”,是中國人中最能吃苦耐勞的群體。想當初,年過半百的孔夫子率領門徒周游列國14年,漂泊無定,到處碰壁,吃盡了人間苦楚,仍風塵仆仆到處宣揚自己的主張。闖關東,既是山東人吃苦耐勞的一種表現,又進一步磨礪了山東人吃苦的毅力。據統計,現在東北人中,80%以上的祖籍在山東。無庸諱言,山東文化崇尚傳統,講求忠、勇、仁、義,在賦予了山東人吃苦耐勞精神的同時,又使之趨于循規蹈矩而機敏不足,即長于守成而短于變通,甚至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