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山東始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調節為手段,以效益為中心,注重三次產業的協調發展,逐步形成第一產業較為穩固、第二產業居主導、第三產業逐步加快的新格局,三次產業之比由1978年的33.3:52.9:13.8,逐步調整到2008年的9.6:57.0:33.4,已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
1、農業比較發達,農業產業化水平較高。
改革開放以來,在家庭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加快推進了農業集約化、規?;?、產業化,全面推進種養加、產供銷、農科教、貿工農一體化經營,極大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增強,主要農產品產量大幅增加。2008年,糧食產量居全國第2位,蔬菜、水果以及畜牧、漁業產量位居全國首位。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以年均5.3%的速度穩定較快增長,2008年達到5613.0億元,居全國首位,是1949年的280倍,是1978年的55倍。
2、重化工業水平較高,制造業強省建設已現雛形
山東資源豐富,工業基礎好,重化工業發達,水平較高。重化工業水平由1949年的9.8%提高到1978年的51.4%、2008年的66.1%。近幾年,在打造制造業強省政策的帶動和促進下,制造業發展加快,實現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已提高到86.3%,其中裝備制造業比重提高到26.1%。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持續推進,實現總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已連續提升至30.7%。制造業尤其是先進制造業實力的不斷增強,有力推動了山東由工業大省向制造業強省邁進。
3,第三產業比重較低,但呈現逐步成長態勢。
盡管在改革開放前一段時期內,第三產業發展緩慢。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發展,生產、生活的服務需求明顯擴大,第三產業逐步成為我省經濟結構調整的重點。近幾年來,大力發展商品流通、金融保險、房地產、信息等行業,加強了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基礎設施建設,第三產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其滯后狀況得到明顯改善,呈現出交通運輸郵政、批發零售及餐飲住宿等傳統重點行業發展良好,信息傳輸、金融保險、房地產等新興服務業與商務居民服務、文化娛樂等公共服務業成為新亮點的發展新格局。
4、國有經濟比重較大,民營經濟發展較薄弱。
盡管近十幾年來我省對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進行了大力調整,對一般競爭行業的國有企業進行了多方面的改制,也取得了不斐業績。但與發達省份相比,山東省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資產的比重仍然過高,同時民營經濟發展還比較薄弱。目前,全省個體私營經濟規模小,注冊資本超過1000萬元的不足總量的5%,資產總額超過一億元的不足1%。個體工商戶的經營規模在10萬元以下的占了很大比例,為74.27%,5萬元以下的占58.33%,10-50萬元的占7.61%。
5、市場發育程度較低,政府主導型經濟特征明顯。
山東是典型的政府主導型的經濟,政府往往代替市場去配置資源。這種發展模式在工業化初期效果比較顯著,因為政府能夠動員各類資源,集中力量辦大事。但在市場經濟體制基本確立以后,這種發展模式就顯示出它的負面作用,因為它容易造成政府對經濟的過度干預,窒息經濟發展。金融危機發生后,政府為應對危機,加大了投資和信貸力度,信貸資金絕大部分給了國有企業,從而擴大了國有經濟規模,導致了“國進民退”現象的出現,更制約了山東民營經濟的發展。
6、省強而民不富,民間資本積累不足。
山東2009年GDP達到33805億元,經濟總量在全國名列前茅(第三位),可以說已成為經濟大省和經濟強省。但各項指標只要被龐大的人口一除,便在全國的排名位次大大降低。省強而民不富的問題十分突出。由于政府強調集中力量辦大事,往往在稅賦征收方面力度很大,出現“竭澤而漁”的現象,不能藏富于民。改革以來,山東省在GDP迅速增長的同時,勞動者報酬在GDP中的比重卻在迅速下降??梢哉f,我省強省建設成就巨大,而實現富民目標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