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對美經貿合作的現狀、問題及前景
中美兩國分別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中最活躍的經濟體。目前中美雙方互為對方第二大貿易伙伴,美國還是中國的第五大投資來源地,同時中美作為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其經貿關系已遠超出雙邊的范疇,具有全球意義。鑒于中美經貿關系對世界和中國經濟發展影響巨大,我們對雙方經貿合作的現狀、問題及前景進行了一些分析,供領導參閱。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
一、合作現狀
(一)雙邊貿易
1979年中美兩國建交后,雙邊貿易快速增長,從建交當年的不足25億美元增至2009年的2983億美元,增長了120倍,年均增長達17.4%,顯著高于同期我國整個對外貿易15.5%的增幅。
受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中美貿易下降,僅2982.6億美元,尚不及2007年的水平。但雙方統計顯示,兩國之間當年貿易額的降幅均小于各自整體對外貿易額的降幅,也好于兩國與各自其他主要貿易伙伴的表現。相對于整個出口18.7%的降幅,美對華出口僅下降2.6%,而相對于整體出口16%的降幅,中國對美出口下降也只有12.5%,顯示了雙方市場的成熟度、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中美貿易占全國對外貿易的比重2004年曾達到16%,其中出口的比重曾高達22.5%,到2009年則分別為13.5%和18.4%;我國自美進口占全國進口的比重近幾年大體穩定在7.5%上下。
從出口產品結構來看,80年代初期,我國對美主要出口食品及輕紡產品。2009年我國對美出口商品中機電產品已經達到了45.7%,其他多為家具玩具和紡織品等制成品。2009年中國自美進口的主要商品為機電產品、植物產品、金屬及其制品和運輸設備等。
今年1-8月,中美雙邊貿易額2426.1億美元,增長32%。其中我國對美出口1785.7億美元,增長31.2%,自美國進口640.4億美元,增長34.4%。順差1145.3億美元,增長29.3%。1-8月對美貿易進出口、出口、進口增幅分別比整體對外貿易水平低2.7、3.2、4.9個百分點。
隨著雙方貿易的發展,對美貿易迅速向于我有利的方向發展。據海關的統計,1979年至1992年,中國對美貿易是逆差;1993年后則連續保持順差,且總量不斷攀升,2008年最高達1700億美元。2009年為1434億美元,仍占我全部貿易順差的73.1%。
對美貿易為我國經濟發展做出了顯著貢獻:一是通過經濟關系的擴張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不可分的經濟協作關系,從而對兩國政治關系的張弛形成了制約,改善了我國的發展環境。二是解決了約800萬人就業,加快了城市化的進程。三是引進了大量技術設備和管理經驗,提升了我國經濟實力。四是形成了大量的順差和外匯儲備,從而保證了我國幣值的穩定和國際支付能力的充裕,為外向型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擴大了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回旋余地。
(二)相互投資
1、美國對華投資
1980年4月美國伊沈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獲批與中國旅行社北京分社合資興建北京長城飯店,開了美國對華直接投資的先河。截止2009年底,美國在華投資項目約6萬個,累計到賬投資622億美元,占中國吸收外資總量的6.6%,是中國第五大外資來源地。20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美國對華投資合同額下降,但實際投入金額仍然增長了21.45%,達到35.76億美元。
今年1-8月,美國實際對華投資25.45億美元,同比增長9.1%,比全國實際到賬外資增幅低8.1個百分點。
從產業分布看,美國對華投資主要以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的制造業如計算機、電子電器、機械設備、通訊設備、化工制藥等,以及能源、交通、冶金、石油等基礎工業和重化工業為主,近年來在商業零售、金融、地產、銀行、保險、旅游、建筑設計、律師公證等服務行業的分布也迅速增加。
從區域分布看,美國企業以東部沿海為主,逐次向中西部地區推進,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環渤海區域三個中國經濟發展的中心地帶,近年來雖然對中西部地區投資的步伐也有所加快,但仍處于次要地位。
從投資形式看,美國投資主要采取合資、合作和獨資的形式。上世紀90年代初,將近90%的美資企業是合資、合作企業。目前超過半數的美國投資企業為獨資企業,同時有越來越多的美國公司采取并購方式進入中國。
30年來,美國對華投資不斷發展,90年代初期曾占到中國吸收外資總量的13%,2002年實際到資達到約55億美元的頂點,隨后開始下降。近幾年盡管美國對華投資的項目數、合同投資及實際到賬金額有所增長,但在中國吸收外資中的比例逐年下降。
分析2002年以來美國對華投資下降的原因,一是2001年美國經濟結束了十年的快速增長期,經濟不景氣使美國企業對外投資減少。二是投資政策變化,鼓勵投資回流美國?!?004年美國就業創造法》規定,美國公司將海外利潤匯回國內可享受稅收減免優惠。2004年《本土投資法》規定,美國公司如將海外收益投資于美國本土,所得稅稅率由35%下調至5.25%。這導致2005年上半年美國對外投資銳減45%。三是2003年12月內地與香港簽署的《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對香港來內地投資給予了更多優惠,使許多美國公司選擇通過在香港注冊公司來實現對華投資,而這些投資在統計上不算作美國投資。如世界500強企業美國泰森公司就是通過在香港注冊公司來實現其在濰坊的投資的。
美國對華投資以跨國公司為主體,技術起點較高,通過全球化的生產、銷售、采購和研發活動優化資源配置并且通過規?;慕洜I,實現成本的最小化和利潤的最大化。美國跨國公司更注重本地化經營,他們加強了人才使用、產品研發、原材料配套和生產流程的本地化以及企業文化本地化的進程。中國美國商會統計,七成以上的美國在華企業盈利。
2、中國對美投資
截止2009年末,中國對美投資存量僅為33.38億美元。2003年以前僅達到千萬美元級別,2004、2005年大幅增長后出現了3年的停滯期,到2009年又出現大幅躍升,當年對美直接投資達到9.49億美元,同比增長3.86倍。今年上半年,中國對美直接投資達6.05億美元,同比增長3.6倍。
中國對美投資中,批發零售業占比最多,達37.8%,制造業占24.5%,交通運輸和倉儲服務業占12.3%,商務服務業占8.3%,金融業占7.7%,信息傳輸和計算機及軟件業占2.9%,采礦業占1.8%,房地產占1.7%,其他占3%。
金融危機壓低了美國資產的價格,帶來了2009年中國對美投資的躍升,盡管目前美國經濟已開始復蘇,但資產價格仍處于較低水平,預計今明年中國對美投資仍將快速發展,隨后恢復平穩發展。
美國投資至少從以下幾個方面推動了中國經濟:美資成為中國資本積累的重要來源之一,拉動了中國經濟;美資為中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提供了與資本要素相結合的機會,推動了城市化的進程;美資企業的管理經驗、技術轉移和技術溢出效應以及參與國際競爭的經驗,對我國企業的技術水平、生產能力及生產率的提高做出了貢獻;美資對于促進出口、擴大國際合作起到了積極作用。
(三)我省對美合作情況
1、進出口
美國是山東第一大出口市場和第三大進口市場。2009年,山東對美貿易總額202.6億美元,同比下降9.5%。其中,出口148.2億美元,下降8.2%;進口54.4億美元,下降13%。但進出口、出口降幅仍分別比全省水平少2.9、6.4個百分點。除20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外,山東對美貿易歷年均保持了持續穩定的發展,速度與全國基本同步,進出口、出口占比均為全國的6.7%左右。
近十年來,對美貿易在全省整個對外貿易中的比重也較為穩定,進出口、出口、進口分別占了全省的15%、18%和9%左右。
在快速增長的同時,山東對美出口產品結構不斷得到改善,2009年,山東對美出口中機電產品占55%,比全國平均水平高約10個百分點。
今年1-8月,山東對美貿易總額166.6億美元,同比增33.9%。其中出口116.5億美元,增29.8%;進口50.1億美元,增44.4%。
當期山東對美進出口、出口、進口增幅分別比全省整個進出口增幅低5、2.9和1.6個百分點,進出口、進口增幅高于全國對美貿易水平1.9和10個百分點,出口表現弱于全國水平,低了1.4個百分點。
2、相互投資
美國對山東投資
美國是山東第三大投資來源國。2009年我省批準美國投資企業108家,合同外資3.9億美元,實際使用2.92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4.1%、127%和下降13.1%。截至2009年底,我省累計批準美國投資企業5752家,合同外資額132億美元,實際使用64億美元。項目數和實際使用金額占了全國吸收美國投資的約10%,發展速度和全國相似,也是在2002年達到峰值,隨后有所下降。
今年1-8月,山東批準美國投資企業56家,同比下降22.2%;合同外資額6.1億美元,同比增長170%;實際到賬3.2億美元,同比增長59.5%。合同和實際到賬外資增幅比全省分別高93.6和42.3個百分點。
目前已有沃爾瑪、雪佛龍、通用、惠普、摩根士丹利、微軟、卡特比勒、高盛、可口可樂、百事可樂、杜邦、泰森、美鋁、艾默生、朗訊、國際紙業、麥當勞、英美煙草、固特異、斯倫貝謝、泰科、美林、德士古、標準、伊頓、鐵姆肯、特雷克斯、羅克威爾、多納勒、伊士曼等40余家美國世界500強企業來山東投資。通用汽車與上汽集團斥資14億美元興建的上海通用東岳汽車項目是美國在山東最大的投資項目。
美國在我省投資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主要投向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包括信息通信、生物制藥、精細化工、運輸設備、工程機械等;二是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僅青島、煙臺兩市美國投資就占了全省的61%;三是與全國一樣,投資方式逐步向獨資和并購轉變,2009年三分之二以上的美國投資企業采用了獨資形式;四是項目平均投資規模360萬美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山東對美國投資
山東對美投資近年增長速度加快。截止2009年底,我省累計在美國設立企業或機構214家,投資2.5億美元,占全國的7.5%。其中2009年新設立32家,投資1.26億美元,增長4.34倍,高于全國增長幅度,當年投資額相當于全國的13%。
我省對美國投資主要以貿易公司、常設代表機構等為主,投資規模一般比較小。投資行業涉及石化、家電、紡織、服裝、通訊設施、食品、輕工等領域。投資規模最大的項目是青島金王集團投資5653萬美元收購美國俄克拉荷馬州約9平方公里的兩塊油田進行二次開采,預計可開采儲量6000多萬桶。其次是海爾集團在美國南卡州獨資設立的海爾電冰箱(美國)有限公司,投資總額2890萬美元,主要從事電冰箱的生產和銷售業務。
3、勞務及工程承包
山東與美國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的業務量很小。2010年上半年,山東在美國新簽承包工程1項,新簽合同額260萬美元,完成營業額250萬美元,派出人數4人,期末在外人數164人。
二、主要問題
中美經貿關系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不少問題,最大的挑戰不是來自經濟合作格局內部,而是來自政治活動和政治目的的干擾,且總是由美方發起。兩國政治關系或美國經濟情況好的時候,問題就少一些。兩國政治關系冷淡或美國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問題就多一些。特別是美國經濟不景氣與政治選舉在時間上重合的時候,貿易保護主義更是快速擴散并在美政治思潮中占據統治地位。
1、政治關系。中美之間在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價值觀念以及地緣分布存在廣泛差異,矛盾、競爭和利益的沖突不可避免。政治關系的變化必然對經濟關系造成干擾和沖擊。今年以來,由于美對臺軍售、雙方在“天安艦”事件上的分歧、美黃海軍演以及對中國南海主權說三道四,兩國政治、軍事關系惡化。盡管基于各自的利益,雙方均會對這種影響加以限制,但從理論上說,這種沖擊和干擾是客觀存在,必將會通過各種形式包括貿易爭端的形式顯現出來。
2、匯率爭議。今年美國經濟復蘇一波三折,頗不順利,美國又開始故伎重演,試圖將自己的問題歸罪于別人。3月15日,美國100多名議員致信奧巴馬,要求把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對中國輸美產品征收反補貼稅。6月23日,美國參議院財經委員會舉行主題為“中美貿易關系:尋找新路徑”的聽證會,再次祭出匯率和貿易不平衡大旗,提出要用單邊貿易救濟工具應對所謂“傾銷和補貼的中國產品”。9月16日,美國財長蓋特納在國會作證時敦促人民幣迅速、有意義和持續地升值。9月29日,美國眾議院通過了《匯率改革促進公平貿易法案》,旨在對所謂低估本幣匯率的國家征收特別關稅。根據美國立法程序,眾議院通過的法案將提交參議院審議,如也獲通過,將提交總統簽署,成為法律。隨后美國將對自該國進口的產品征收高額特別關稅。
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不盡相同。對勞動密集的紡織服裝、農副產品、輕工產品等低附加值產品沖擊較大,對機電產品、化工產品、高新技術產品等高附加值的產品影響較小,加工貿易受影響最小。我省出口中低附加值和初級產品較多,因而受匯率變化的影響可能會更大一些。
最近我們就人民幣升值對外貿企業的影響進行了抽樣調查,企業普遍反映若近期人民幣升值3-5%,將會造成出口總值、出口利潤、出口訂單下降。晨鳴紙業、太陽紙業、泰光制鞋、玫德鑄造、龍口海盟機械等企業反映降幅將在10%以內,三角輪胎、泰山玻璃纖維等企業反映降幅為10-20%,濟鋼集團、新華錦集團、綺麗集團等則認為降幅將達到20-50%、出口利潤下降50%以上。煙臺矢崎汽配公司反映出口訂單不會下降,但出口總值、出口利潤將會下降10%;煙臺勝地汽車零部件公司反映,出口總值、出口訂單下降在10%以內,但出口利潤會下降20-50%。所有接受調查企業均認為人民幣升值有利于擴大進口、增加進口訂單和進口利潤,多認為增幅在10%以內。
另據煙臺市商務局調查,人民幣升值使紡織服裝和電子零部件等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產品的成本上升,而這些企業議價能力差,目前已在苦苦掙扎。萊山區商務局反映,若人民幣繼續升值5個百分點,萊山區將有一半紡織服裝和電子零部件企業破產倒閉。由于肉制品出口利潤降低,龍大集團、新冷大公司等肉制品企業表示下步將主攻國內市場?;ぎa品則因發達國家較少生產、多數欠發達國家尚不能生產而受影響不大。調查還顯示,人民幣升值有利于企業通過擴大進口降低成本。特別是上海通用、斗山工程等內銷為主,零部件大量進口的企業,利潤會有增加。今年上海通用東岳汽車有限公司預計減少進口成本4000萬元,斗山工程機械(中國)有限公司減少1億元。
前段,外貿處也就此進行了分析,認為,若人民幣短期內升值3%,我省家電、汽車、手機等出口企業利潤將下降30%-50%。而輕工、紡織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由于利潤率較低,平均一般就是3-5%,可能面臨虧損。我省日用陶瓷出口企業所能承受的人民幣升值幅度約在1%左右,若升值超過1%,很多企業就會虧損。目前企業應對人民幣升值的主要措施是控制成本、增加進口、加快貨款回收等,其中太陽紙業、三角輪胎、濟鋼集團等表示將加大國內市場開拓力度,綺麗集團表示將壓縮生產。
人民幣升值有利的一面,一是有利于增加進口,二是有利于優化出口,三是有利于結構調整,四是有利于保護資源和環境。一個合理的、漸進的、可控的升值過程是我們實現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另外人民幣升值的趨勢會鼓勵游資和熱錢進入中國,短期內可能在利用外資方面有所表現。
人民幣升值不能解決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理論和實踐都表明,一國貨幣升值對調解貿易收支的作用有限。2005-2008年,人民幣對美元最高升值21%,但同期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年均增長21.6%,是歷史上增長最快的時期。因應改革和發展的需要,6月19日中國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進行了改革,放寬了人民幣波動幅度。10月14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達到6.6582元,四個月升值2.48%,自2005年匯改以來累計升值約20%。預期人民幣將繼續小幅攀升,幅度可能達到3-5%。有專家預測,人民幣兌美元可能在幾年內達到六比一,即人民幣從當前水平再升值約10%。我們分析,為穩定中國經濟,中國政府不會聽命于外國而允許人民幣過快升值和過度堅挺。
3、貿易平衡。中國對美貿易長期保持順差。2008年順差1708.6億美元,2009年雖降至1433.8億美元,但占我整體對外貿易順差的比重卻上升到73.1%;今年1-8月順差達1145.3億美元,同比再增29.3%,而同期全國外貿總順差卻下降14.7%,只有1039億美元。
中美當前的貿易格局是美國產業不斷向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升級的結果,由跨國公司主導的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國際分工是這種貿易格局的基本成因。美國跨國公司先是將傳統制造業轉移到日本、韓國和臺灣等地,后進一步轉移到成本更低的中國大陸,中國從日、韓、臺和其他周邊地區進口原材料和中間品,加工裝配后出口美國,由此造成中國對周邊經濟體逆差增加,而對美順差擴大,但同期中國整個對外貿易順差并未顯著擴大,美國對亞洲貿易的整體逆差亦未明顯增加。2009中國對日、韓、臺逆差達1471億美元,比中國對美1434億美元的順差還略高。在現有國際分工格局下,即便美國停止自華進口,也難以使傳統制造業回流,只能轉而從其他發展中國家尋求替代。美國高科技產品對華出口管制進一步加劇了雙邊貿易的不平衡。
盡管事出有因且錯不在我,但中美之間經濟上的非對稱性依賴使美國看到了以經濟問題要挾中國,獲得經濟乃至政治上的利益的可行性。美國樂此不疲且屢屢成功刺激了美國將經濟問題政治化和常態化的熱情,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冒出來。從更好地維護我國政治、經濟利益,維護良好的對外貿易環境和減少對美依賴、確保我經濟安全的角度看,適當增加進口、控制對美順差是可取的。
4、貿易摩擦。貿易摩擦與匯率問題一樣,主要源自于中美之間的矛盾和競爭,以及中美之間經濟上的非對稱性依賴關系。
2009年,美國對華發起反傾銷、反補貼和特保調查23起,“337”調查6起,涉及中國76億美元的產品,案件數量、金額同比增長53%和8倍,分別占全球對華貿易救濟調查總量和總額的25%和65%。今年以來美又對中國的鎂碳磚、無縫鋼管、包裝帶、鉀磷酸鹽等多種產品實施了限制性關稅。2009年美國對我省產品共發起19起貿易救濟調查,包括反傾銷10起、反補貼8起、特保措施1起,涉案企業381家,涉案金額13.4億美元,占我省對美出口的9%。主要產品包括鋼材及其制品、輪胎、化工、銅版紙等。特別是美國油井管“雙反”調查與乘用車輪胎特保兩個案件,涉案金額達到10.4億美元,對我省出口影響較大。今年以來,美新發起的貿易救濟調查與我省有關的不多,只有鉆管、鋁材2種產品4起“雙反”調查,涉案企業800家,涉案金額僅49萬美元,對我省對美出口影響不大。
不斷增多的貿易摩擦削弱了我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加大了企業拓展國際市場的難度,增加了我國經濟運行的外部風險。
三、發展前景
中美經貿關系30多年來的風風雨雨,是一個相互斗爭和妥協的過程。今年以來,中美合作受到雙方政治關系、軍事對峙、貨幣匯率、貿易平衡和貿易摩擦等各方面矛盾的沖擊,中國再次成為美國偏執、片面和短視思潮的受害者。但盡管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通過對雙方合作的現狀進行分析,綜合各方面因素考量,我們對中美合作的前景仍然持樂觀態度。
1、中美經貿合作將繼續在矛盾和斗爭中發展??偟目?,中美經貿合作將繼續在矛盾和斗爭中發展,不會出現大的起伏。理由如下:
政治上,中美兩國作為世界上兩個主要大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對世界事務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需要在世界事務中進行協商和合作,同時兩國也都承擔不起直接對抗的損失,因此中美兩國的政治關系好好不到哪里,但也不至于出現直接劇烈對抗的局面。又合作又斗爭,和而不同、斗而不破,是最可能出現的局面。政治關系對經濟關系將形成了一定的牽制,雙方均不會允許其經濟關系惡化到顯著損害自身利益和徹底失去對對方影響力的地步。
經濟上,兩國GDP合計超過全球的三分之一,作為全球經濟增長雙引擎的作用日益凸顯。目前中美經貿關系已超出雙邊范疇,具有全球意義,若出現問題,將對世界經濟產生影響。同時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雙方已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優勢互補、密不可分的經濟協作關系,雙方經濟界特別是美國大財團不愿意看到兩國經濟關系惡化到影響他們利益的程度。這種經濟協作關系反過來又對兩國政治關系的張弛形成了制約。
貿易方面,中美兩國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美國正向后工業社會轉變,制造業產值與就業不斷下降,許多跨國公司將生產環節分包甚至完全轉移到國外,國內出現了制造真空或“虛擬制造”現象。物美價廉的中國商品既滿足了其國內市場需求又幫助其抑制了通貨膨脹,可謂是一舉兩得。雙方貿易之所以在短短30年中得到上百倍的發展,正是雙方經濟巨大互補性和社會自然分工的體現。鑒于目前“中國制造”尚找不到合適的替代,且隨著美國對華出口限制逐步放松,中國將有機會購買更多美國商品,平衡雙邊貿易,中美貿易關系不會破裂。
投資方面,美國對華投資不是慈善事業,美國企業同樣承受著經濟全球化的壓力。如果美國汽車工業不來中國發展,則必將在與歐日企業的競爭中敗北。美國公司的所有權優勢與中國的區位優勢相結合仍然是其投資中國的主要動因。由于中國擁有巨大市場、豐富資源、廉價而高素質勞動力和較好產業配套條件的現實長期不會改變,美國企業來華尋求市場、尋求資源、尋求效率、尋求成本優勢的進程也將長期不會改變。中國正處于工業化、城市化的中期,資本的投入和積累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都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雖然中國已連續多年居發展中國家吸收外資的首位。但從外資占 GDP的比重看,中國并不突出,落在了許多發達和發展中國家后面。缺資金、缺技術、缺市場的情況短期內不會改變,因此中國積極、合理、有效利用外資的方針也不會改變。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中美經貿合作將繼續在矛盾和斗爭中發展,我們必須根據中央的戰略部署,統一思想、統一步調,樹立信心、克服困難,繼續充分重視和大力推動對美合作,本著和而不同、斗而不破、著眼長遠、為我所用的原則,讓中美合作為我們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服務。
2、貿易糾紛常態化。中美貿易的不平衡所造成的非對稱性經濟依賴使美方得以通過制造貿易摩擦來獲取經濟乃至政治上的利益。由于這種做法屢奏奇效,致使雙方貿易中麻煩不斷,出現常態化的趨勢。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高速發展的經濟和13億人口的大市場為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經濟復蘇與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商機與動力。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在科技、人才、管理、營銷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中美經濟的這種巨大互補優勢和合作共贏的基本格局并沒有因為金融危機的影響而改變,也不會因為貿易上的矛盾和沖突而改變。雖然貿易糾紛肯定對經貿關系產生不良影響,但雙方終歸還是要妥協,不至于對經貿關系造成毀壞性沖擊。就山東情況看,當前中美政治、軍事斗爭和一般貿易沖突對我省對美合作影響不是太大。1-8月份,山東與美國進出口貿易同比增長33.9%,增幅略低于全省水平;同期美國對山東投資合同和實際到賬金額分別增長170%和59.5%,均大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當前對出口影響最大的首先是人民幣升值,我們必須采取措施積極應對。一是指導企業深入挖潛,降低成本;二是堅持市場多元化戰略,分散貿易風險;三是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改進出口結構;四是積極應對貿易救濟調查,建立預警機制;五是積極擴大進口,平衡雙邊貿易;六是幫助企業運用金融工具,規避風險;七是規范企業行為,不因短期利益授人以柄;八是鼓勵企業“走出去”,規避貿易保護政策;九是舉辦招商促進活動突出雙向投資取向,擴大境外投資;十是積極擴大內需,減少經濟對出口的依賴。
3、美國投資仍將集中在東部地區。中國西部大開發雖然給外資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投資市場,但從現狀看,西部人口少、收入低、市場狹小,勞動力雖然廉價,但文化技術水平低,此外,基礎設施落后,成本優勢不明顯,大多數市場尋求型和效益尋求型的美國企業暫時不太可能進軍西部。而華東、華北環渤海等地區無論是經濟發展水平、技術水平、管理水平、人力資源和基礎設施水平,還是在經濟規模和發展速度上都遠高于西部地區。因此美國對華直接投資的重點區域短期內不會有大的變化,仍將主要集中在我國長三角和環渤海地區。但西部地區資源豐富,資源尋求型的美國直接投資流入可能增多。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突破歐美”戰略指導下,我省加大了對美經貿促進力度。我省與美國紐約、新澤西、佐治亞、德克薩斯、加利福尼亞、伊利諾伊、華盛頓、俄亥俄等州保持了密切的合作關系。盡管近年來我省對美合作取得了長足進展,但相對于美國擁有的發展資源,這種合作仍然處于起步和開初的階段。同全國一樣,美國對我省投資也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青島、煙臺兩市吸收的美國投資就占了全省的61%。通過對雙方合作數字進行分析,我們看到,目前我省在美國對華投資中的地位還不高,美國投資在我省吸收外資中的比例也不高,雙方合作的潛力還遠未完全發揮出來。
為進一步擴大我省對美合作,建議繼續加大對美經貿促進的力度,更加重視對美合作,在一個時期內,適當增加對美招商推介的資源配置,增強對美合作促進力量,提升對美合作促進層級。建議明年省有關領導率團出訪美國,推動我省與有關州的雙向投資合作,推動重點合作項目,擴大雙方友好往來。
4、中美將拓展新的合作領域。中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摩擦無疑將影響那些出口導向型的美國公司的投資。中國入世后關稅與非關稅壁壘的取消也將使得美國公司之前靠稅收等優惠政策帶來的競爭優勢不復存在,因此其在我國過去關稅與非關稅壁壘較高產業的投資也將減緩。雖然中美兩國經濟發展階段不同,但都面臨艱巨的調整任務。美國公眾普遍認為,過度依靠超前消費的增長方式是不可持續的。美國政府提出把應對金融危機與解決發展模式問題結合起來,以綠色技術作為促進經濟增長、提高國際競爭力和創造就業的根本。同樣,中國在努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同時,也注重把解決當前困難與實現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著力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產業升級,擴大國內需求,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美兩國的經濟結構調整,將使低碳經濟、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潔凈煤和碳捕捉及封存、智能電網、建筑能效、新能源汽車等方面的合作,進入雙方企業的視野,成為中美經貿合作新的增長點。
針對這一動態,我們今后在對美合作中應更加注重開展上述領域的合作,注意儲備相應的合作項目和企業載體,注重采取專業招商和專項招商的方式,瞄準美國有關產業集中的重點地區、重點產業和重點公司,圍繞有關重點項目開展促進工作,提高合作成功率。
5、服務業將吸收更多美國投資。目前世界范圍內制造業向低成本國家轉移的趨勢仍處于中前期,因此制造業在很長時期還是美國對華投資的熱點,但美國企業對服務業投資會不斷加大。美國對外直接投資從上世紀90年代起逐漸從傳統行業轉移到服務業,特別是金融、保險與房地產。2003年美國對外投資中對服務業投資的比重已高達三分之二,在美國對亞太地區的直接投資中,服務業所占比重也達到了60%。商業服務、金融、保險、旅游、文化、體育以及承接跨國公司服務外包等將成為我國吸收外資的主要行業。服務業是美國在世界占有絕對優勢的行業,我國服務業必將吸引美國企業搶灘登陸。
上述趨勢與我省近年來服務業利用外資大發展的情況是吻合的,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提高認識、及時反應、調整重點、做好規劃、加大推動力度,推動服務業招商引資邁上新臺階。
6、并購和獨資成為主要的合作方式。這一新變化為我們做好利用外資工作提出了新的課題。首先是要重視通過并購方式實現外資的進入。并購可以由產業資本發起,也可以由金融資本發起,投資者不必一定是生產企業。這就要求我們既要重視開展與大型跨國公司特別是世界500強企業的合作,也要重視與單純的金融投資者包括各種投融資銀行和股權投資基金的合作,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更多地吸引其來山東投資。其次要認真做好項目準備。通過并購方式引進戰略投資者對被并購對象本身的質量要求較高,要提高合作成功率就必須做好項目篩選和資料準備工作,舍得拿出好項目對外合作。再次要經營好載體。獨資企業的載體將不再是中方企業,而是一個具有良好投資環境的地區或園區。各類經濟開發區是這方面的代表。要增強開發區的吸引力,避免惡性競爭,除了提高基礎設施、各種生產要素、政府服務等方面的競爭力以外,培育特色產業和特色配套能力,實現園區專業化是一條重要途徑。在重視股權投資的同時也還要繼續對綠地投資給予重視,特別是相對落后的地區,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綠地投資仍將會是外資的主要進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