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經濟發展具有其獨特的典型特征,二戰后日本經濟幾乎完全陷入癱瘓,但僅僅經過紀念的調整就步入正軌并取得了飛速的發展,一躍成為世界經濟強國。同時,日本也經歷了持續時間超長的景氣停滯期,1992年-2003年的經濟增長停滯被學界稱為“失去的十年”。由于自身地理條件和歷史政治原因,日本是一個以出口為導向發展經濟的國家,戰后日本經歷了數次結構轉型,并最終形成了極具特色的日本產品體系,在世界市場極具競爭力。自1971年日本脫離固定匯率制度,匯率的變化就一直對日本的經濟發展起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匯率問題也在導致數次日本出口產品結構轉型中起到了極大的作用。日本的工資水平在經濟發展中的變化趨勢也從另一個角度體現了匯率及進出口水平的變動。下面將從具體闡述工資變動,匯率變化對日本出口的影響。
McKinnon and Ohno(1997)在其著作中論述了“日元持續升值綜合癥”,日元的實際升值以及與日元升值相對應的貨幣政策對日本經濟造成通貨緊縮沖擊, 進一步升值的預期使日元資產的名義利率逼近于零, 制造了令人恐怖的流動性陷阱, 同時延緩了工資的增長。而80 年代中期房地產和股票市場巨大的資產價格泡沫正是這種綜合癥的內生產物。泡沫在1990年—1991年破滅后, 對日本經濟造成的負面沖擊與持續至1995年4月的日元繼續升值相互混合, 從而使日本從1992—2003年經歷了聲名狼藉的“失去的十年”。時至今日, 日本仍受困于工資停滯增長與近乎零利率的流動性陷阱的通貨緊縮。但自2003年起, 產出開始通過出口擴張出現溫和增長。然而, 這種出口增長是由日元被動的實際貶值引起的?!督洕鷮W家》在2007年2月第10期中認為日本的經濟正在逐漸走出蕭條,2003—2007年日本經濟重新恢復溫和增長,但工資卻仍然停滯。從McKinnon(2007)對日元,美元和歐元三者橫向比較中得出,工資停滯帶來的作用是日本的國際競爭力得以緩慢的復蘇,從1999—2007年,日本的(名義)工資事實上下降了3.4%,在同一時期與之相對應的是美國上升了27.8%,法國上升了33.4%,德國上升了16.5%。
1990年后日本的增長率(單位:%)
時間
| 1990
| 1991
| 1992
| 1993
| 1994
| 1995
| 1996
| 1997
| 1998
| 1999
|
日本
| 5.2
| 3.3
| 1.0
| 0.2
| 1.1
| 2.0
| 2.7
| 1.6
| -2.0
| -0.1
|
時間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日本
| 2.9
| 0.2
| 0.3
| 1.4
| 2.7
| 1.9
| 2.4
| 2.1
| -1.1
| -5.2
|
日本持續工資停滯的結果并非出自GDP持續緩慢增長這個單一原因,日本金融體系存在的貨幣錯配,由此而存在的剩余利率風險,也足以阻礙較高的工資安排。自1971年“尼克松沖擊”使日元首次升值約17%之后,日元匯率的波動就沒有停歇過,而金融市場像認定日元將在不確定的未來持續升值那樣開始波動。直至1995年后,對日元長期升值的預期才開始逐漸消退。10年期日本政府債券(JGB)很好的反映了升值預期帶來的變化,自1971年近十年的日元價值被迫升值,造成了JGB利率與美國國庫券利率的反轉,,從1978年至今,JGB利率平均比美國國庫券利率低3-4%,這就導致了日本私人部門,特別是金融機構掌握著大量高收益美元資產,但與此同時他們也擔心日元匯率哪怕微小的波動,日元的一個隨機向上跳動都會抵消他們持有美元資產的收益。由于美國利率主要由世界市場決定,為了保持日本投資者保持持有美元資產的收益,日本經濟體內的資產組合均衡要求日元資產的利率按照負的風險溢價下降。這種情況最終導致了短期日元資產的利率持續下降,至今接近于零,即所謂的流動性陷阱。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日元過度升值使日本陷入通貨緊縮的困境。隨之而來的低利率流動性陷阱又阻礙了日本銀行相關貨幣政策的執行效果,使經濟一直無法擺脫衰退。
自2003年初,日本經濟開始恢復,而出口對日本經濟的溫和復蘇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這種貢獻被GDP賬戶的標準表述所掩蓋,GDP賬戶顯示日本的凈出口為負。這其實是2002年后石油及其相關產品的價格開始大幅攀升而導致的。(日本對石油完全依賴于進口)截至2006年以日元計價的石油進口上升了約150%,如果出去石油對凈出口項目進行調整,那么凈出口增長了1.4%。在2002-2006年GDP溫和增長量中顯著的占到42%。除此之外,2002年后,初級產品的價格也普遍上漲,日本的制造業出口的大量增長,才得以應付石油及初級產品更高的進口價格。而且可以看到,日本國內企業投資大量增長,自2002年以來超過GDP增長量的100%,學界普遍認為此輪投資增長來自于制造業的出口擴展,由此支撐了制造品的出口。此外, 在更加緊密地釘住美元的情況下, 日元兌歐元和美元, 以及相對其他亞洲貨幣的實際貶值使得在日本的投資似乎相對便宜( McKinnon,2005) 。特別是日本的跨國公司, 他們通常致力于在國外進行直接投資, 現在反而可能更多地在國內投資——主要投資于出口活動。
日本的制造業出口能夠大量的增長,得益于幾十年來日本政府和企業針對外部環境壓力作出的出口產品結構轉型。日元價值的持續上揚削弱了日本的出口價格競爭力,各企業的經營收支受到了嚴重的威脅。為了應對此種情況,日本政府和企業及時作出調整,雖然是被迫為之,但是還是受到了極好的效果。日本企業轉而生產定價更高的新高檔產品,降低生產成本。技術開發、品質提升、設計改善、不合格率最小化和成本削減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改善和努力。不僅如此,在此種改革下,外國消費者重新認識到,日本出口的產品不僅是廉價產品,高檔產品的比例也在穩步提升,這種變化使日本的國際競爭力和增長潛力更為提升。
日本若要不依賴“過度的”出口擴張, 而使自身擺脫通貨緊縮困境還有待時日。而當務之急則是降低外匯風險, 這種風險導致低利率的流動性陷阱, 并削弱日本銀行刺激國內經濟的能力, 使得國際金融中介機構從日本經常賬戶盈余進行籌資變得極不穩定。
參考文獻:
1.McKinnon, Ronald, 2007: “Why China Should Keep its Dollar Peg”,International Finance 10:1, pp 43~70.
2.McKinnon, Ronald, 2005: Exchange Rates Under the East Asian Dollar Standard: Living with Conflicted Virtue . MIT Press, Cambridge Mass.
3.McKinnon, Ronald and Kenichi Ohno, 1997: Dollar and Yen. Resolving Economic Conflict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MIT Press, Cambridge Mass.
4.McKinnon, Ronald, and Gunther Schnabl 2006: China’s Exchange Rate and International Adjustment in Wages, Prices, an Interest Rates: Japan Deja Vu?
5.McKinnon,日本的通貨緊縮困境:日元持續貶值綜合癥(上),《國際金融研究》,2007年7月
6.McKinnon,日本的通貨緊縮困境:日元持續貶值綜合癥(下),《國際金融研究》,2007年8月
7.崔用植,《匯率戰爭》,現代出版社,2010年9月